烈日高悬,县衙后院。吴玄安站在一方灰白石板前,负手静立,目光沉稳。
身旁的薛蝌轻轻擦拭额头汗珠,低声道:“安大哥,这东西……真能成?”
“待会儿便知。”吴玄安淡淡说道,眼神中透着一抹自信。
不远处,陈县令在书办的搀扶下缓步走来,目光扫过那块已干透的石板。
“玄安,这便是刚刚才浇筑的水泥板?”
吴玄安拱手道:“正是。大人何不试一试其硬度。”
“好!”陈县令微微颔首,伸脚在石板上踩了踩,发现异常坚固,便又取了一根木棍,用力敲了几下,木棍震得他虎口微麻,而水泥板却纹丝不动。
“果真坚硬。”陈县令喃喃道,“若此物可用于修筑堤坝,岂非可固若金汤?”
吴玄安微笑不语,径自从一旁取过一柄长刀,双手握紧,蓦然朝水泥板砍去。只听铛地一声脆响,火星四溅,长刀反弹而起。
薛蝌见状,倒吸一口凉气,忍不住俯身细看,只见那水泥板上仅仅留下一道浅浅的刀痕,几乎看不出明显的损伤。
“果然,跟着安大哥准没错。”
陈县令看得双目放光,连声赞道:“好物!好物!若用此物建屋筑墙,莫说风雨,便是地震亦难损其分毫!”
能抗地震?这有点吹牛逼了。
吴玄安微微一笑:“此物炼制之法繁复,然成品坚固耐久,远胜寻常砖石,若用于修堤筑路,却是能百年不坏,一般大水也不一定能摧毁。但遇到地震,还是不行,所以大人千万不要胡夸海口。”
陈县令点头,旋即又想到了什么,神色微变,低声道:“玄安,此作乃惊世之物,若流传出去,恐生祸端。”
不等吴玄安提出方案,陈县令便说:“这次广宁县多亏你的帮助才渡过的,为此我准备上书为你请功,其次若是附上此物,朝廷肯定不吝赏赐,只是不知玄安有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吴玄安略做衡量,水泥这种东西可大可小,主要看朝廷如何使用,使用好了,他就是大功劳,使用不好,那和芝麻米粒差不多,也就没说功劳可以捞。
“大人,此物上交给朝廷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朝廷之中无人见识过,只怕会看不上?”
陈县令知道他担心什么,于是笑道:“玄安放心,我已经联系金陵城的锦衣卫,到时候直接上报陛下,不瞒你说,陛下临位七年,日夜操劳国事,可不是什么不明之君。”
吴玄安闻言,便不多言,这次救灾的功德他已经拿了,而水泥这种东西要是推广开了,也是一份功德,多少无所谓,有就行。
“既然如此,那还要拜托陈大人了。”
“好说,晚上我请宴,玄安,薛公子,你们一定要来。”
薛蝌点头!
之后吴玄安整理了一下水泥的使用方法交给陈县令,没有直接给制作的配方,按照陈县令说的,等朝廷派人来巡视之后,再给效果会更好。
傍晚,赴陈县令的邀请,广宁县这次捐献的家族都来了,各自喝了几圈,然后谈及以后的生意如何做。
翌日,陈县令即刻起草奏折,将广宁县受灾情况、重建过程一一整理上报,尤其详细述及吴玄安所研制的水泥,并附上样品,一并送交由锦衣卫往京城。
京城!
新晋朝当朝皇帝姓李,名叫李昭瑜,乃是晋朝第四代皇帝,年号庆元,如今乃是庆元七年七月底。
这李氏一朝,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自明大明末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上吊煤山,历史就拐进了另一个支点。
大汉奸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李自成不敌逃走,恰好被从金陵起义的李氏家族李沅江遇见,双方恶战一场,李自成落败被枭首!
而后李沅江集结其余残部,又拉起一支队伍,不断招收亡明残军,逐渐扩大势力,攻下江南之后称晋王!,
后以江南为根基,向外扩张,知道与清军在北平决战,一鼓作气将鞑子赶出关外,收复了北方之地,定京北平,国号为晋,年号承天,在位十七年,死后谥为承武帝,同年长子李嗣玦继位,改年号为奉武,在位四十一年,使新的晋朝国力更进一步,死后谥为奉武帝。
奉武帝死后,其长子李兴景继位,改年号隆景,登基后大赦天下,意要开疆扩土,于隆景三年三月中旬起兵攻打鞑子,却于第二年的七月兵败,丢失一省十三城。
后退守关陵,开疆扩土的宏愿就此失败。失败后的隆景帝,却是沉迷歌舞,大肆修建行宫,四次下江南,搞得当地百姓民生苦不堪言。
可惜报应来的太快,隆景十三年六月五日太子李昭乾造反,先后斩杀其二弟李昭安、三弟李昭玟,效仿唐太宗李世民,来了个杀兄夺权的戏码。
可惜却被流箭射中,死在乱伦之中,隆景帝面对儿子的背叛,以及两个嫡子的死去备受打击,卧病不起。
于隆景十三年九月传位给四子李昭瑜,自己称太上皇,立其母宁妃为皇太后,陪伴自己在后宫养病。
李昭瑜,继位之后,改年号庆元,因为是半路得来的帝位,很多人不服他,就拿四王八公来说,明里暗里和他斗。
随着太上皇身体日渐恢复,这些人更加肆无忌惮。太上皇也后悔自己当初下位太快,对皇位依旧不舍,因此大部分兵权都紧紧握在手中。
近来南方多雨,很多地方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庆元帝的皇案上,奏折一大堆。正批阅奏折的他,一个中年太监弯腰而来,手里拿着两道奏折。
“启禀陛下,锦衣卫来报。”
这太监是庆元帝心腹戴荃,也是陪伴他从小到掌权的太监,各方面对他很信任。
“什么事?直接念。”庆元帝没有抬头,而是自顾自批阅奏折。
“奴婢遵命。”
戴荃打开奏折,便念:“臣广宁县县令陈兆启奏陛下……”
“……于庆元七年五月初五,长江水漫致使广宁县青云河河堤崩溃,大水冲毁了广宁县两岸之地,县城受灾三分二,近乎被毁,城中百姓浮尸数千、家畜遍地,失所者十万余。幸有广宁秀才吴安早早勘知,且自费银钱三十万,先后三次从金陵、并州、江南购得粮食、篷账无数施与灾民,又决案协助县衙管理灾民重建广宁县,如今县城恢复,秀才吴安为首功。”
“停!”
戴荃怔了一下,微微抬眼,只见庆元帝眉头一皱,冷道:“一个秀才居首功,那他这个县令是干什么吃的。既然此人事先勘破,那为何又不早做预防。”
“陛下,还有一份是广宁县县令的请罪书。”
闻言,庆元帝示意:“继续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