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万分危急、千钧一发的时刻,宫廷之内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仿佛空气都被恐惧与焦虑所填满。然而,朝中一众忠心耿耿的大臣们并未因局势的险峻而退缩,他们怀着对大唐江山的赤诚之心,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甘愿冒着忤逆龙颜甚至掉脑袋的巨大风险,纷纷向李隆基进谏,试图为大唐寻得一条生路,提出了各种各样深思熟虑的应对策略。
只见一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臣,身形颤颤巍巍,脚步蹒跚地走出队列,他双手抱拳,毕恭毕敬地对着龙椅上的李隆基说道:“陛下,如今天下大乱,局势已然岌岌可危。咱们的军队在与安禄山叛军的交锋中,连连受挫,屡吃败仗,士气低迷到了极点。如今京城周边防线多处告急,依老臣之见,京城恐怕实难坚守。老臣斗胆建议,咱们不妨效仿先朝旧例,迁都他处,暂避安禄山叛军的锋芒。待咱们在别处重新站稳脚跟,积攒力量,再广招天下各路兵马,秣马厉兵,一举讨伐叛军,夺回京城,重振我大唐雄风。”
李隆基听闻此言,神色凝重,眉头紧紧皱起,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犹豫与挣扎,双唇紧闭,久久没有说话。他心里十分清楚,迁都绝非儿戏,这不仅意味着要舍弃祖宗数代人呕心沥血打下并经营的基业,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见的连锁反应。一旦离开京城,以后想要再重返故都,谈何容易,这其中的艰难险阻与变数,实在难以估量。
恰在此时,一位年轻气盛、身姿挺拔的大臣,大步流星地站了出来,他神色激昂,目光坚定,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万万不可迁都啊!京城乃是我大唐的根基所在,是天下的核心,是无数百姓心中的信仰寄托。一旦迁都,必定会引发人心惶惶,天下大乱。百姓们会对朝廷失去信心,各地的势力也可能会趁机蠢蠢欲动。咱们应当集中所有兵力,背水一战,拼死守护京城。只要我大唐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将士们奋勇杀敌,说不定就能打败安禄山的叛军,力挽狂澜!”
“哼,说得倒是轻巧!” 那位主张迁都的老臣,闻言立刻反驳道,他的脸上满是焦急与不满,“现在咱们的兵力因连续征战损耗严重,物资也极度匮乏,粮草短缺,兵器损坏无数且来不及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拿什么去跟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的安禄山拼?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就是就是,如今局势如此严峻,不能再盲目冒险了。迁都才是当下最为明智的选择,既能保全陛下与朝廷,又能为日后反攻保存实力。” 其他一些支持迁都的大臣也纷纷附和道,他们的脸上满是忧虑与急切。
“不,咱们绝不能退缩!” 主战的大臣们也不甘示弱,纷纷站出来据理力争,“咱们大唐的将士们个个都是热血男儿,忠心报国,怎么能被区区叛军吓倒?怎能背上贪生怕死的骂名?只要有一线生机,咱们就应当拼死一战,扞卫我大唐的尊严与荣耀!”
大臣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瞬间又像之前一样,分成了两拨,朝堂之上顿时吵得不可开交,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要将宫殿的屋顶掀翻。
李隆基面色阴沉地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吵成一团的大臣们,听着他们激烈的争论,心中愈发纠结烦闷。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议,犹如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陛下,您就快做决定吧!时间紧迫,再这么拖下去,京城恐怕旦夕之间就会沦陷,局势将彻底无法挽回!” 大臣们纷纷焦急地催促道,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忧虑。
李隆基心里比谁都明白,这个决定关乎大唐的生死存亡,关乎天下苍生的命运,稍有不慎,便可能让大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迁都,虽能暂且保住性命,保存部分实力,但失去京城,必然会失去民心,日后想要再收复京城,重建大唐的辉煌,恐怕比登天还难;而拼死一战,虽然能保住京城的尊严,彰显大唐的骨气,但以目前兵力和物资匮乏、士气低落的现状来看,取胜的胜算实在是微乎其微,一旦战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让朕再好好想想,你们都先别吵了!” 李隆基心烦意乱地摆了摆手,疲惫地说道。
大臣们这才渐渐安静下来,可他们都清楚,留给李隆基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必须尽快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否则大唐这艘摇摇欲坠的巨轮,必将在这场惊涛骇浪中彻底沉没,陷入万劫不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