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在得知自己立下那么大的功绩结果竟被灭族后是什么样的心情。
难受?不甘?愤怒?还是庆幸自己预知了历史,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无人知道。
沈言之看到这个少年此时十分严肃,从他的神情能看出他此刻的心情必定无比沉重。
李清照和刘据虽然也不知道这个少年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可看到他那沉重的神色,也都跟着严肃下来。
刚好大家都干完活了,就过来和韩信一起坐着,李清照还示范给韩信看怎么坐沙发。
韩信坐了下来,只不过此时心情沉重的他也无暇去研究沙发这东西了。
妲己给大家伙儿都倒热水,还给韩信双手递过去。
刚才听李清照和刘据说了一些韩信作战之强,她对韩信也多了几分敬重。
“谢谢。”韩信低沉着声音把水杯接过来。
“韩老师,你不要难过,现在你提前预知未来,有很多事就可以改变了的。”
“是的,很多事,你都可以重新选择了,比如你还是可以选择到别的时空生活。”刘据也跟在李清照后安慰韩信。
这次他不“抢”人了,让韩信自己选择吧。
韩信抿了抿嘴。
他还没说话,沈言之脑袋里响起了系统的声音。
听完系统给的信息,沈言之很遗憾地开口。
“来到幼儿园的全体师生和家长,可以跟着别的时空的人去别的时空玩,但是不能长期呆着,每一次时间不能超过24个小时,而且每个月只有一次机会。”
“啊……”刘据和李清照听了沈言之的话,都失望了。
敢情他们抢了半天的人,结果带不走韩信?
“唔……”李清照双手支着下巴,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刘据的脸也玩起了笑容消失术。
“韩老师,那你怎么打算?不离开项羽了?那不可能吧。”李清照都觉得不可能。
刘据沈言之也觉得不可能。
几个人回忆着史书上写的韩信在项梁和项羽军中的遭遇。
韩信早早就跟着项梁和项羽混了,一开始在项梁项羽军中的身份并不高。
章邯灭了陈胜吴广起义军后一路向东平叛,快要打过来的时候,项梁和项羽派人去找齐王,要联合作战抵抗章邯。
齐王提出条件,只要项羽把他流亡到项羽军中的堂弟杀了,他就答应和项羽联盟。
韩信疯狂劝项羽答应齐王,叫项羽马上杀了齐王的堂弟,先联合作战,打败章邯再说。
可韩信在军中地位太低,人微言轻,项羽死活不听,就是不杀齐王的堂弟,还把齐王的堂弟保护起来。
于是齐王一气之下不出兵,项梁只好自己带着楚军去和章邯对战,后战败,被章邯所杀。
项羽也算是间接害死了项梁。
项梁死后,韩信在项羽军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直接跟在了项羽身边。
那场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战后,项羽要杀掉二十万大秦降卒,韩信疯狂阻拦,项羽不听,还是杀了。
而这二十万秦军的家乡大部分都在关中,项羽这一次杀降,导致关中民怨四起。
鸿门宴前,韩信劝项羽不要出卖从刘邦军中投奔向他的曹无伤,项羽不听,直接在鸿门宴上当着刘邦的面说曹无伤已经背叛刘邦,从那以后就无人敢再给项羽做间谍。
项羽火烧咸阳城,杀光嬴姓宗亲后,要分封天下,韩信也是拼了命阻拦,拦不住,项羽还是分封天下了,导致之后没多久,又天下大乱。
……
所有的这些事,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最后用了一句“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为最后的总结。
可这短短的几个字,包含了韩信多大的失望?是多大的失望,才能让韩信下定决心离开诸侯之首西楚霸王,去投奔刘邦?
别人看史书,看到勇猛、果敢,打仗无敌的项羽死活不听韩信的劝,都觉得生气,都替这位西楚霸王感到着急,何况韩信本人?
现在韩信看了史书,知道这些事,又怎么可能还会愿意跟着项羽?
韩信听了李清照的话,只是看了李清照一眼,又低下头,不说话。
刘据和李清照对韩信都是有好感的。
虽然现在不能把韩信带回家,但是也愿意给他出主意。
“如果你还是想跟着刘邦建功立业的话,也不是不行,但是你得保证最后交出所有兵权。
我知道你恨刘邦诛你三族,但是站在刘邦的立场上,他也有他的道理。
没有哪个帝王不忌惮武将拥兵自重的。
如果你是皇帝,你也一样不希望手底下的大将有兵,有威胁朝廷的能力,刘邦他杀手中有兵的功臣,也是为了避免再次天下大乱。
你看看史书,刘邦他杀的功臣,哪一个不是手里有兵的。
那些没兵的,比如萧何、陈平、周勃、张良……全都得到善终了。
你的副将曹参,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他也就是遇到了你,你太出彩,才把他的光芒盖住了,实际上你看了史书之后也知道,他领兵打仗的能力,也堪称一绝。
大汉成立后他手中没有兵权,他去做了文臣,于是他不仅得到善终,还继续得到刘邦重用。他位列开国功臣第二名,仅次于萧何。
所以只要交出兵权,谨小慎微,做一个没有兵的开国功臣,不封王,会有活路的。”李清照叹了口气说。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刘据才是最深有体会的,他这些年, 不也是一直活在他老爹的阴影下?
于是他也叹了口气。
“跟着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混,就得收敛锋芒,时刻记得这点就行,学学陈平就好,保命哲学这个赛道,在你们那个年代,没人能比得过陈平的,他真的非常聪明。
其实太祖忌惮你也不是一时的事,种子怕是早就埋下了。
比如你在攻灭齐国之后要太祖封你为假齐王,他直接给你封了齐王,你还真敢接。
那时候你还定三秦,又先后攻灭了复国后的魏国、赵国、代国、燕国和齐国,你风头非常盛。
太祖呢?他在彭城之战惨败于项羽,葬送了几十万士兵,靠着投靠吕雉的哥哥才得以重整旗鼓,他那时候多狼狈。
你的风头都盖过他了,还让身上背着个彭城之战惨败的耻辱的他封你为假齐王,你这不是踩在他头上蹦迪?
他直接封你为齐王,假字都给你去掉了,你还真敢要,怕是忌惮的种子这时候就埋下了。”刘据拍拍韩信的肩膀。
其实刘据和李清照都替韩信被夷三族的事感到憋屈,他明明是大汉的大功臣啊。
可是又没办法,生存之道,就是得收敛锋芒,所以只能给年少的韩信一些建议了。
小孩子才分对错,只有小孩和弱智,才会觉得这世上的人可以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
但凡有点脑子的成年人,都会知道人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选择,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
站在韩信的立场,刘邦忘恩负义,狡兔死,走狗烹。
站在刘邦的立场,韩信也有必死的理由。刘邦在决定听从萧何的建议继承秦朝郡县制的时候,王爵就已注定要被消灭。而韩信,刚好就是异姓诸侯王。
那就只能寻求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了。
韩信知道李清照和刘据是为了自己好,他还是皱起了眉头,一脸的桀骜。
“这个齐王,我为什么不能要,我就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