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吏治、文化、商业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林羽此时又把目光聚焦到了科技领域。他深知科技的进步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百姓生活,还能让大唐在军事等方面更具优势,在这乱世之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林羽向李世民进言道:“陛下,臣近日思索,科技于我大唐意义非凡。若能在农耕、制造、军事器械等方面推动科技进步,那我大唐必将如虎添翼,百姓也能从中受益良多啊。”
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问道:“哦?林羽,你说说具体该如何推动科技进步呢?”
林羽详细地说道:“陛下,首先在农耕方面,可鼓励能工巧匠改进农具。如今的犁具虽能耕地,但效率仍有待提高,若能研制出更轻便、更易操作且入土更深的犁,那农田开垦与耕种的速度都会加快,粮食产量也有望增加。同时,可推广水车灌溉技术,让更多缺水之地也能得到充足的水源灌溉庄稼。”
“在制造方面,朝廷可召集各地的工匠,设立工坊,专门研究改进瓷器、丝绸等制作工艺,让我大唐的特产更加精美绝伦,更具竞争力。再者,对于军事器械,如弩箭、投石车等,也可让工匠们钻研创新,提升其威力与精准度,如此一来,外敌来犯时,我军便能更有效地御敌。”
李世民听后,大为赞同,当即下令让工部全力配合林羽开展相关工作,并且从国库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研发。
林羽先是找到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与他们一同探讨犁具的改进方案。经过多次试验,一位名叫张铁匠的老师傅打造出了一种新型曲辕犁。这种犁具相较于以往的直辕犁,更加轻便灵活,调节深浅也更为方便,使用起来省力不少,而且入土更深,能将土地翻耕得更为细致。
林羽看到这新犁具后,大喜过望,立刻安排在各地农村进行推广试用。百姓们一开始还有些疑虑,但试用过后,发现使用新犁具耕地的效率比原来提高了近一倍,纷纷称赞不已,争相购买使用。
在水车灌溉技术的推广上,林羽组织工匠绘制了详细的水车制作图纸,并且派专人到缺水的地区指导百姓制作和安装水车。那水车在水流的带动下,缓缓转动,将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田里,以往那些因缺水而产量不高的庄稼地,如今都得到了充足的灌溉,庄稼长得郁郁葱葱,丰收在望。
在制造工艺改进方面,瓷器工坊里的工匠们在朝廷的鼓励下,不断尝试新的配方和烧制方法。终于,烧制出了一种胎质洁白细腻、色泽温润如玉的新瓷器,这种瓷器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各国的商人都不惜重金想要购买,使得大唐瓷器的名声更加响亮,出口量也大幅增加。
丝绸制作工艺也有了新的突破,工匠们通过改进养蚕缫丝以及纺织的技术,织出的丝绸更加轻薄柔软、色彩绚丽,无论是质感还是图案都堪称一绝,成为了达官贵人竞相追逐的珍品。
而在军事器械的研发上,工匠们对弩箭进行了改良,增加了弩的射程和威力,并且设计出了一种可以快速装填弩箭的装置,让弩手在战场上能够更迅速地发射弩箭,对敌人形成更强大的火力压制。投石车也被改进得更加精准,能够远距离准确地攻击敌方的城池和营地。
随着这些科技成果在大唐各地的应用,大唐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百姓们因为农耕技术的进步,粮食更加充足,生活更加安稳;手工业的发展让更多人有了赚钱的门路;军事器械的强大则让外敌不敢轻易来犯,边境更加安宁。
然而,科技的进步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官员和文人认为这些新奇的发明创造有违祖宗之法,是奇技淫巧,不应该大力推广,甚至在朝堂上公然反对林羽的做法。
林羽面对这些质疑声,并没有退缩,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诸位大人,科技进步乃是为了让我大唐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生活得更好。这些新的农具、工艺、军事器械,哪一样不是实实在在地为我大唐带来了好处?若因循守旧,拘泥于祖宗之法,那我大唐如何能进步,如何能在这世上屹立不倒?”
在林羽的耐心解释和诸多实际成果的证明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科技进步的重要性,那些反对的声音也渐渐小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