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各方面蓬勃发展之际,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罕见的洪灾席卷了南方数州。连续多日的暴雨让江河决堤,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冲毁了无数的房屋和田地,百姓们流离失所,受灾地区一片狼藉,哭声震天。
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心急如焚,赶忙召集大臣们商议赈灾对策。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大臣们纷纷献策,有的提议立刻开仓放粮,先解决灾民的温饱问题;有的建议派遣军队前往灾区,协助百姓抗洪救灾、重建家园;还有的主张从各地调集物资送往灾区。
林羽站在朝堂之中,心中满是对受灾百姓的担忧,他出列奏道:“陛下,此次洪灾来势汹汹,受灾范围极广,臣以为当务之急,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尽快组织船只前往灾区,营救那些被困在洪水中的百姓,不能让百姓的伤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开仓放粮是必然之举,但也要确保粮食能公平、有序地分发到每一位灾民手中,切莫出现哄抢或贪污的情况。同时,可征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待洪水稍退,便即刻前往灾区,指导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李世民觉得林羽所言甚是周全,当下便下令让林羽统筹此次赈灾事宜,并且从国库中拨出大量的钱粮物资,又调遣了一支精锐的军队,随林羽一同赶赴灾区。
林羽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率领人马日夜兼程地往南方灾区赶去。一路上,看到沿途也有不少地方被洪水波及,百姓们在雨中瑟瑟发抖,等待救援,他的心情越发沉重。
终于抵达受灾最重的江州,眼前的景象让众人触目惊心。整个江州城大半都被洪水淹没,房屋倒塌,街道上全是漂浮的杂物,幸存的百姓们聚集在高处,满脸惊恐与绝望。
林羽当即指挥士兵们驾驶着船只,穿梭在洪水中,大声呼喊着寻找被困的百姓。士兵们不顾自身安危,跳进水里,将老人、孩子和妇女一个个背到船上,送往安全地带。经过几日几夜的紧张营救,大部分被困百姓都被成功救出。
而在放粮一事上,林羽深知责任重大。他亲自监督,在各个安置灾民的地方设立了固定的施粥点和粮食发放点,并且安排了公正廉洁的官员负责管理。为了防止有人插队或者哄抢,还组织了士兵维持秩序,让灾民们按照家庭人口数量有序领取粮食。
同时,林羽又派出信使,快马加鞭前往周边各州,召集工匠们前来江州。待洪水渐渐退去,地面上满是淤泥和废墟,林羽带着工匠们查看情况,商讨重建方案。
工匠们提出,可先从修筑堤坝开始,加固江州城的防洪设施,避免日后再遭洪水侵袭。林羽深表赞同,于是组织百姓和士兵们一起搬运石料、夯土筑堤。百姓们虽然经历了灾难,但看到朝廷如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也都鼓足了干劲,积极参与到重建工作当中。
在重建房屋时,林羽考虑到百姓的实际需求,建议采用更为坚固耐用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建筑材料和工艺,还让工匠们设计出合理的房屋布局,让每家每户都能住得舒适、安心。
然而,在赈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一些不法之徒看到灾区物资众多,便起了偷盗之心,趁着夜色,妄图潜入粮仓偷走粮食。还有些当地的恶霸,平日里欺压百姓惯了,在这混乱的时候,又想借机强占灾民们有限的物资和住所。
林羽得知后,雷霆震怒,立刻下令加强巡逻,一旦发现这些违法乱纪之人,绝不姑息。士兵们很快就抓住了几伙偷盗粮食的小偷和闹事的恶霸,林羽当众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惩处,以儆效尤,灾区的秩序这才逐渐稳定下来。
经过数月的努力,江州以及周边受灾地区慢慢恢复了生机。堤坝修筑得坚固无比,房屋一排排整齐地建起,农田也重新开垦,种上了庄稼。百姓们对林羽感恩戴德,纷纷称赞他是再生父母,甚至自发地为他立碑,铭记他在这场洪灾中的救命之恩和重建之功。
林羽看着逐渐恢复往日热闹的灾区,心中满是欣慰,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只要能让大唐的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回到长安后,林羽将赈灾的详细情况以及后续的重建经验整理成册,呈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对林羽在赈灾过程中的表现大为赞赏,对他更加倚重,还下令让朝廷将此次南方赈灾的经验推广开来,以便日后应对类似的灾情时能够更加从容、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