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洪灾刚过,边疆又传来了一些不稳定的消息。原本已经被大唐击退的突厥部落,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又有了蠢蠢欲动的迹象,时常在边境骚扰大唐的百姓,抢夺牛羊财物,还不时地挑衅守边的唐军。
同时,西边的吐蕃国虽然与大唐保持着表面的友好,但也在暗中扩充军备,加强边境的军事部署,似乎在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谋取更多的利益。
李世民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议边疆之事,朝堂上,武将们各个义愤填膺,纷纷请战,要求带兵出征,彻底剿灭突厥,给吐蕃一个下马威,让他们不敢再有非分之想。文臣们则相对谨慎,考虑到连年征战对国力的消耗以及边疆复杂的局势,建议先通过外交手段进行安抚,若实在不行,再出兵也不迟。
林羽沉思片刻后,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边疆之事,需刚柔并济。对于突厥,其反复无常,屡次侵扰我大唐边境,确实该给予严厉的打击,但也不必急于一时,可先派出使者,严正警告他们停止侵扰行为,同时暗中调遣大军,在边境集结,做好战斗准备。若突厥不听劝告,继续挑衅,我军便可迅速出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而对于吐蕃,他们如今扩充军备,或许只是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毕竟大唐日益强盛,周边国家难免会有所忌惮。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友好往来,加强文化、贸易交流,让他们看到与大唐交好的好处,同时也在边境适当增兵,展示我大唐的军事实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李世民听后,觉得林羽的策略颇为稳妥,便依计行事。
先派出了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突厥部落,向突厥可汗传达了大唐的警告,告知其若再敢侵扰边境,大唐必将出兵讨伐,绝不姑息。那突厥可汗听闻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大唐不过是虚张声势,依旧我行我素,继续派小股骑兵在边境烧杀抢掠。
林羽得知突厥可汗的态度后,知道一战在所难免,便协同主将李靖,率领早已在边境集结待命的大军,朝着突厥部落浩浩荡荡地进发了。
此次出征,林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吸取了之前与突厥作战的经验,提前安排了侦察兵,时刻掌握突厥军队的动向,又根据地形,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当唐军与突厥军队正面遭遇时,突厥人仗着熟悉草原地形,想故技重施,采用他们擅长的骑兵游击战术,对唐军进行骚扰攻击。
林羽却早有应对之策,他指挥唐军摆出了一种全新的防御阵型,士兵们手持长枪,紧密排列,组成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同时,弩手们在阵中找准时机,朝着突厥骑兵发射弩箭,一时间,弩箭如雨点般落下,突厥骑兵冲上前去,却被唐军的长枪阵阻挡,死伤惨重。
见正面强攻不行,突厥人又想从侧翼包抄唐军,林羽早就料到了这一点,提前在侧翼埋伏了一支精锐骑兵,当突厥骑兵绕到侧翼时,这支埋伏的骑兵突然杀出,与突厥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打得突厥人阵脚大乱。
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突厥军队节节败退,最终被打得大败,可汗也在混战中被斩杀,其余的突厥人纷纷跪地投降。
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彻底消除了突厥对大唐边境的威胁,消息传回长安,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称赞唐军的英勇,也对林羽的军事谋略钦佩不已。
而在西边的吐蕃边境,大唐按照林羽的计划,一边加强与吐蕃的友好交流,通过互派使者、开展贸易等方式,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一边在边境增兵布防,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到大唐如此友好又不失威严,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原本想要挑衅的念头,继续与大唐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边境地区也因此变得安稳祥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