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以农为本,农业的兴衰关乎国计民生,虽然当下农业生产能够维持一定规模,但林羽察觉到,农业生产大多依赖传统的人力、畜力劳作方式,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急需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用机械代替部分人力、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供应,助力大唐的持续繁荣。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奏道:“陛下,如今我大唐虽处盛世,然农业生产方式陈旧,多靠人力、畜力,效率不高,若遇天灾或人口剧增,恐粮食难足。臣恳请陛下准许臣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使农事更便捷,产量得提升,尽显我大唐之农政智慧啊。”
李世民听后,深表认同,说道:“林羽,你所言极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关乎国之根本,朕允你着手此事,望你能打造出高效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来。”
林羽领命后,先是从农具改良与机械发明入手。召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发明家以及精通农业技术的老农等,共同研讨改良现有的农具,研制新型的农业机械。比如,对传统的犁具进行改进,在犁上加装简单的机械装置,使犁地的深度和宽度能够更方便地调节,减少人力的操控难度,提高耕地效率;发明简易的播种机,通过巧妙的机械结构,能够按照设定好的间距和深度均匀地播种种子,节省大量的人力播种时间;还有研制小型的收割机,利用镰刀与传动装置的结合,让收割农作物变得更加轻松快捷,减轻农民的收割负担。
同时,为了推广这些农业机械,朝廷出台优惠政策。对购买新型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降低他们的购置成本,让更多的农户有能力使用机械进行农业生产;在各地设立农业机械展示点,展示各种新型的农业机械,并安排专人进行现场演示操作,向农户详细讲解机械的使用方法、优点以及维护保养知识,让农户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这些机械的价值,增强他们使用的意愿。
在农业机械的制造与维修方面,加大对相关工坊的扶持力度。鼓励各地的铁匠铺、木工坊等转型或扩充业务,参与到农业机械的制造中来,朝廷为其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以及税收优惠等,帮助他们提升制造水平,保证农业机械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培养专业的农业机械维修人才,在官学、私学中增设农业机械维修课程,传授机械原理、故障诊断与排除、零部件更换等知识,选拔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毕业后能够投身到农业机械维修行业,为农户提供及时的维修服务,确保农业机械能够正常使用。
此外,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田的规划布局也进行相应调整。将分散的小块农田逐步整合为较大的连片农田,便于农业机械的通行和作业,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同时,完善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在使用机械进行灌溉、排水等作业时能够更加顺畅,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然而,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农户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传统的人力、畜力劳作方式可靠,对新的农业机械不信任,不愿尝试使用;一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户对新型农业机械的知晓率低,即便有购买意愿也难以获取相关信息;还有些参与农业机械制造的工坊,因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制造出来的机械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机械的推广使用。
林羽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对于农户观念保守的问题,组织已使用农业机械并取得良好收益的农户进行经验分享,讲述使用机械后产量增加、劳动强度降低等实际好处,用身边的实力来改变他们的观念;同时,安排专人深入到乡村,对农户进行一对一的宣传讲解,现场演示农业机械的操作,让他们亲眼看到机械的优势,引导他们逐步接受并使用农业机械。
针对信息不畅的问题,利用大唐的驿站系统以及乡村的里正、乡绅等,加大对新型农业机械的宣传推广力度,及时将机械的相关信息传递到各个乡村;并且,在乡村举办小型的农业机械展销会,邀请各地的农业机械制造商、经销商等来参展,让农户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机械产品,方便他们选购。
对于工坊制造质量问题,选派技术专家到参与制造的工坊进行指导帮扶,帮助他们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制造水平;同时,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机制,对生产出来的农业机械进行质量抽检,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责令工坊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生产资格,确保流向市场的农业机械质量可靠,能够满足农户的使用需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举措的逐步落实,大唐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耕地、播种、收割等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民的劳动强度也显着降低,农业的繁荣进一步带动了整个大唐的经济发展,大唐继续在繁荣昌盛的道路上稳步迈进,尽显盛世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