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璎珞站在御书房的地图前,目光如炬地注视着那片标注为“匈奴”的区域。她的手指轻轻划过边境线,仿佛能感受到那里弥漫的紧张气氛。自从张谦带来急报后,她便彻夜未眠,反复思索应对之策。
第二天清晨,六部九卿齐聚乾清宫。众臣神色凝重,显然都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兵部尚书王承恩率先开口:“陛下,据探子回报,匈奴此次集结了十万大军,意图侵占我朝北方三省。若不及时遏制,后果不堪设想。”
“匈奴素来狡诈,这次突然兴兵,必有所图。”礼部侍郎赵文博补充道,“臣建议先派遣使者与他们谈判,争取时间调集兵力。”
魏璎珞微微颔首,但并未立即表态。她转而看向户部尚书陈世昌,“陈爱卿,国库目前还有多少可用军费?”
陈世昌略显尴尬地回道:“启禀陛下,因年初赈灾耗费巨大,再加上各地新政推行所需的开支,国库已所剩无几。若要发动大规模战争,恐怕需要另寻财源。”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一些大臣低声议论起来,有人提议加征赋税,也有人主张削减其他领域的预算以填补空缺。然而,这些方案无一例外都会加重百姓负担,甚至可能引发民怨。
魏璎珞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朕明白诸位爱卿的担忧,但眼下正值春耕时节,若贸然增加赋税,只会让刚刚恢复元气的农业再次陷入困境。至于削减预算……”她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朕的新政不能因此停滞!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说到这里,她将目光投向工部尚书林远山,“林爱卿,朕记得你曾提到过江南盐商富甲一方,对吗?”
林远山连忙点头,“是的,陛下。江南盐业利润丰厚,许多盐商积累了大量财富。”
“好!”魏璎珞拍板决定,“传朕旨意,命江南盐商暂借一百万两白银充作军费,并承诺战后归还本金,同时免除他们三年盐税作为补偿。此外,朕还会亲自致信几位大盐商,说明利害关系,相信他们会鼎力相助。”
这一决策得到了大部分大臣的认可。毕竟,相比直接从百姓身上榨取钱财,这种方法更为稳妥且高效。随后,魏璎珞又命令各地驻军火速增援北境,同时调派精锐部队前往前线布防。
为了确保指挥得当,她任命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将军——霍廷川。此人年近五十,却依旧骁勇善战,曾在数次边境冲突中立下赫赫战功。魏璎珞召见他时,语重心长地说道:“霍将军,此战关乎我朝存亡,朕把北方交给你,希望你能不负众望。”
霍廷川单膝跪地,郑重宣誓:“末将愿肝脑涂地,誓死保卫疆土!”
与此同时,魏璎珞也没有放弃外交手段。她派遣礼部侍郎赵文博携带厚礼前往匈奴营地,试图通过谈判化解危机。然而,对方态度强硬,不仅拒绝撤军,还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割让北方三省,并每年进贡黄金十万两。
消息传回京城时,朝堂上下一片哗然。魏璎珞听闻后冷笑一声,“看来,他们是铁了心要开战了。既然如此,那就用刀剑告诉他们,我‘昭明’王朝绝非软弱可欺!”
随着备战工作的推进,魏璎珞开始频繁巡视各处军营,鼓舞士气。她身着戎装,骑马驰骋于校场之间,与士兵们亲切交谈。每当有人问及为何亲临前线时,她总是笑着回答:“因为朕不仅是你们的君主,更是你们的战友。只有亲眼看到你们的努力,朕才能安心。”
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极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他们纷纷表示,愿意为这位英明果敢的女皇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终于,决战的日子来临了。匈奴大军越过边境,直逼我朝重镇雁门关。霍廷川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利用地形优势展开反击。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惨重。然而,就在匈奴军队即将突破防线之际,一支奇兵突然从侧翼杀出,将敌军阵型彻底打乱。
原来,这是魏璎珞精心策划的一招妙棋。她提前派遣了一支轻骑兵绕道敌后,趁其不备发动突袭。最终,在内外夹击之下,匈奴主力被全歼,残余部队仓皇逃窜。
捷报传至京城时,举国欢腾。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而魏璎珞则独自坐在御书房里,久久未发一言。她知道,这场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出了国家在军事和财政上的诸多问题。若想真正实现长治久安,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