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良县,当最后一箱藏书被抬出老宅时,谢断玉跪在积满青苔的石阶上重重叩首。
他亲手拆了祖传的楠木匾额。
";耕读传家";四个鎏金大字在寒风中吱呀作响。
最终化作当铺掌柜手中的三两碎银。
";这匹老马虽瘸了腿,老了点,眼却是亮的。";马贩子用沾着草屑的指甲戳了戳马肚子,喷着酒气道。
";二两银子卖给你了。";
谢断玉沉默着递出碎银子,将身上仅剩的一本古书塞进老马鞍袋。
那是那本古书是谢家七代人心血,也是他作为读书人最后的体面。
北风卷着冰碴子割在脸上,谢断玉裹紧漏絮的棉袍,呵出的白气在眉睫上凝成冰霜。
抵达渝州城那日,城墙上的冰棱正滴滴答答化水。
谢断玉摸出最后三枚铜钱想买炊饼,却见街角蜷缩着个断腿乞丐,破碗里积着肮脏的雪水。
他蹲下身,把铜钱轻轻放进碗底。
这时,老马忽然哀鸣一声跪倒在雪地里。
谢断玉抚摸着它塌陷的肋骨,眼眶一阵发热。
最终他在西市贱卖了马匹,换来的钱两却不足五百文钱。
接下来两日,谢断玉每日天不亮便起身,在渝州城各处的茶寮酒肆间辗转。
他总拣那最热闹的时辰,要一碗最便宜的粗茶,支棱着耳朵听四座闲谈。
可茶客们翻来覆去说的,仍是凤昌城那场惊变。
直到第三日清晨,他在城西粥棚排队时,忽听得前头两个脚夫压着嗓子说话:";盐泉县那边出大事了......";
他佯装系草鞋蹲下身,零星的词句混着米香飘过来——";四大世族";、";煤价";、";钦差卫队";。
待要细听,却被分粥的梆子声打断。
这日晌午,整个渝州城都在传颂钦差卫队如何计斗四大世族,将哄抬的盐价硬生生压回原样的壮举。
暮色四合时,谢断玉蹲在悦来客栈后巷的柴垛旁,就着门缝里漏出的灯光翻检钱囊。
几枚铜板在掌心叮当作响,连最下等的通铺都住不起半宿。
他忽然想起白日里在废弃的庙檐下见着的几个乞丐,正用破陶罐煮着野菜粥。
便宿在了破庙之中,和那些乞丐们住在一起。
此后两日,乞丐们钦佩谢断玉的所作所为,便自发在城中替他留意风声。
但却杳无音讯。
这让谢断玉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钦差卫队既然处置了盐泉之事,按行程早该到渝州了。
渝州才是凤昌症结所在,怎么会没来呢?
这时旁边的老乞丐聊起来有一个貌美如花的小娘子在西市打听一些失踪的乞儿。
谢断玉闻言瞳孔骤缩。
他知道自己为何打听不到钦差卫队的丝毫踪影了。
定然是他们担心渝州官场里外勾结,便已经微服私访来到了渝州。
而打听乞丐失踪的消息,很大可能就是他们所为。
因为谢断玉自己住在破庙中,也是知道大量乞丐失踪的,但这么久都没有衙门探查,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女子打探,必然有问题。
清晨,谢断玉跟着小乞丐狗儿蹲在城中最大的客栈醉仙楼对面的茶摊旁。
狗儿行乞时,正巧见过那位小娘子进入了醉仙楼。
正当时,醉仙楼里走出三男一女,为首的是一位蓝袍公子,气宇轩昂,不似凡人。
谢断玉整了整浆洗得发白的衣襟,快走几步上前:";成良县生员谢断玉,拜见钦差大人!";
四人瞬间变色。
秋糯手中剑已出鞘半尺,却被蓝袍公子按住。
";学生千里赴渝,只为告发成良县令贪赃枉法!";
你如何识破本官身份?";姬天麟目光如炬。
谢断玉拢了拢补丁摞补丁的袖口,正要开口,一阵寒风挟着飞雪扑来,他肩头微颤,喉间压抑的咳声便溢了出来。
姬天麟微微皱起眉头:“跟我来!”
直到几人进了醉仙楼的地字号房,小二奉上滚烫的姜茶,谢断玉的脸上才渐渐有了血色。
";现在可以说了。";姬天麟坐在黄花梨木椅上,姿态放松却隐含威严。
谢断玉放下茶杯,突然双膝跪地,额头重重磕在地上:";求钦差大人为成良百姓做主!";
这一跪,仿佛打开了闸门。谢断玉的声音颤抖起来,将成良县令王德坤的罪行一一道来。
";成良县令假借治河之名,每亩田加征三钱银,全县良田万顷,他竟多收了三千两!百姓交不起,他便派人拆屋扒墙,强夺口粮...";
";还有更甚者。";谢断玉抬起头,眼中血丝密布,";他强占民女二十七人,关在县衙后院的';藏春阁';。”
“其中五人因不堪受辱,投井自尽!他怕事情败露,竟将尸体沉入河中,对外宣称是失足落水!";
";砰!";
姬天麟猛地拍案而起,";无法无天!";
他强压怒火,沉声问道:";你为何知道得如此详细?";
谢断玉苦笑一声,缓缓卷起衣裳。
只见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一道道狰狞的疤痕爬满全身,皮肉外翻,触目惊心。
";学生本是县学廪生,因见百姓受苦,写了状纸想递往府衙。不料被县令知晓,他派人将我抓起来严刑拷打。";
谢断玉接着便讲述自己在成良县的遭遇,以及为何会出现在渝州,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找到姬天麟等人的。
听得众人惊叹不已。
接着他从怀中掏出一个油纸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本泛黄的账册。
";这是一位被掳女子从他房中偷出来的账册,里面有详细记载。";谢断玉顿了顿,";那女子上月暴毙,据说是失足坠楼。";
房间内一时寂静,只有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姬天麟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眸中已是一片肃杀。
而冯曜站在一旁,目光炯炯地凝视着谢断玉。
他虽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消瘦如竹,背却挺得笔直。
就像剑门关外那些苍茫的胡杨,风沙愈烈,脊骨愈挺。
“宁折不弯!!!”
冯耀脑海中冒出来四个大字。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谢断玉胸口萦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清光。
那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有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