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初的一个晚上,一支二十辆车的车队秘密驶进了延安,车上装载着大量的物资。趁着夜色,八路军战士卸下物资,装入仓库。车队又秘密离开,好像没有来过似的。
翌日,李振华和军工局李强副局长被交际处金处长请到交际处,与秘密来到延安的两名苏联武器专家谢廖沙、科利亚会面。简单握手之后,苏联专家谢廖沙好奇地询问李振华开发火箭筒、火箭炮的背景。
李振华答道:新四军在作战中,经常会遇到日军装甲车、坦克打头进攻的情况,铁道上也经常会有一种铁甲列车,新四军毫无办法,只能近距离使用集束手榴弹或炸药包、燃烧瓶来对付,但这类方法成功率低,战士死亡率大。于是我就想制造一种单兵破甲武器。我想到了一种烟花:冲天猴,我的设想是利用火箭喷射把弹头送到目标位置,再利用碰撞引信引爆弹头,击毁目标。同时弹头锥形装药,爆炸时将爆炸能量聚焦为高温金属射流,可穿透厚装甲。而尾翼是为稳定弹体的飞行。这就是我开发火箭筒的最初设想,我军没有重武器生产能力,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武器生产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利用它来打击碉堡、火力点同样实用,制造又非常简单,于是就大量制作了起来。现在的火箭筒是有个简单的机械瞄准,而是我们加工精度有限,射程超过百米精度有限,但贵国工业能力强,甚至可以加装光学瞄准镜,火箭筒威力可以更大,我敢肯定这款武器是当今世界上有效性最强的单兵破甲武器。
当翻译把李振华的话翻给苏联武器专家听时,他们惊讶李振华的自信。也觉得李振华这个人挺有意思。
至于火箭炮,李振华道:新四军研制火箭炮同样是因为无法制造火炮,无论是从加工精度、冶金水平都距离火炮制造相差太远。火箭炮虽然射程只有2.5公里,着弹点精度不够,但精度不够,火力来凑。12颗火箭一轮发射出去,爆炸可以覆盖一个很大的范围。精度的问题同样也是受制于我们加工精度问题。贵国就没有这样的问题。贵国的工业能力强,造个上千火箭炮不是问题,而且可以搭载在汽车上,想象一下,成百上千台火箭炮同时发射,上千上万发火箭弹同时爆炸,对于任何一个撞到这种情况的部队来说都是一种噩梦。而且我还有个设想:将火箭弹造大,改进火箭发射药,通过火箭喷射也许可以将爆炸弹头送到几十上百公里外。只是我国现今的科技国力无法承担这种的研制工作。
谢廖沙、科利亚都觉得这个李振华真的是很敢想,上百公里的射程也是一个连大口径炮都做不出来的国家国民敢想像的。两人都感觉李振华不同于一般的中国人,他思想跳跃、想法天马行空,但又不完全脱离实际,沿着他的思路考虑,是完全有可能实现。
四个人聊的很愉快,虽然要通过翻释速度慢一点。由于是第一次见面,双方交谈并未过深,谈完火箭炮、火箭筒后,四人天南地北的聊了起来。
李振华聊到现代空战,他提出除了飞机本身性能之外,探测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利用探测站发射、接收探测波,测定飞机的方向位置,对空战结果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将来探测设备小型化,装在飞机上会对其战斗力的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阿廖莎、科利亚很是意外,他们了解到李振华是没有出过国。作为苏维埃军工专家,他们对雷达的了解也不是很多。而没有留过学的李振华已经在想雷达的小型化应用的问题,有点不可思议。
随着聊天的进行,他们发现李振华在不经意的聊天之中,偶尔就会蹦出一个好的思路,令他们眼前一亮。聊到轻武器时,李振华顺嘴提出了突击步枪,狙击步枪的概念。李振华还在感叹中国基础工业太差,没办法实现他的想法。
聊到军舰时,李振华认为现在以战列舰为王的时代就快要过去,今后是航空母舰为王的时代。他十分推崇飞机,认为飞机是以后战争的关键,以后飞机会把坦克、舰船按在地上摩擦。
聊到坦克时,李振华推崇德国的闪电战术,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陆军战术。同时他又认为坦克不能做的太精细,成本太高。用他的话说坦克要耐操、易维护、成本要低,才易补充。
聊到日本,李振华满脸不屑,日本人目光短浅,有战术无战略。称日本陆军不过是二流军队。虽然在目前中国取得了一些优势,但一个工业国打一个农业国,打成这样也够丢脸的,日本海军中倒是有些人还有些眼光。评论时,两位苏联专家看着李振华的神情,仿佛他随时可以按死日本人一样。
谢廖莎、科利亚都有个感觉:李振华这个人是他们见到过的中国人里最不像中国人的中国人。这个人浑身充满了自信,性格张扬、视野非常开阔。
与谢廖莎、科利亚约好明天一起参观延安总部军工厂后,李振华、李强离开了交际处。两人边走边聊,李强问了李振华一个问题:\"很多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不神秘,苏联有了火箭筒、火箭炮的图纸,火箭筒甚至有实物,怎么还专程派两个人来延安。\"
李振华也在疑惑,正因为火箭筒、火箭炮,结构相对简单,对材料的要求不是很高,我军才有可能制造。李振华相信以苏联的技术、材料,按图纸仿造,制作出来的产品性能,百分百会超过我军所造。他没有正面回答李强,而是说苏联友人没有那么快离开,时间长了总能露出一些端倪。
李振华向学校请了一天假,和李强一起陪伴苏联友人参观了延安总部兵工厂。去了火药厂、子弹厂、手榴弹厂、枪支厂。谢廖莎、科利亚称虽然延安兵工厂设备比较简陋,但做出的产品质量总体还可以,火药爆炸威力很大、枪支也没计合理。
一天的参观下来后,李振华找到李强,告诉他明天就要回去上课了,就不再陪着苏联友人了。李强认为有他、还有交际处的人陪着就够了,于是同意了李振华回学校。称如果有事的话会再去学校找他。
李振华回到了学校,他心里稳稳有了一些猜测。今天一天的参观中,谢廖莎、科利亚并未再提起火箭筒、火箭炮,而是对各兵工厂制造水平很感兴趣。他们还和李强约好明天要去延安留守部队参观。李振华想如果他没有猜测错的话,那这两个苏联友人就一定还会去山西八路军总部。
李振华在学校里安安心心的上了一个星期的课,李强副局长又来找他了。他告诉李振华已为他向学校请了长假。阿廖萍、科利亚点名要他陪两人去八路军总部兵工厂参观。
李振华询问了这些天两位苏联友人的行程,去了留守部队参观训练和演习,去了南泥湾看队359旅屯垦,走访了工厂、学校甚至是市集。
李强望向李振华,李振华知道他什么意思。李强是个比较纯粹的军工工作者,李振华不想让他卷入这些事情,只是告诉他:军工局最缺什么,让他列一个清单,以后可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