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镇国公为首的勋贵们,立刻响应,朝着长歌拜了下去,“陛下圣明!臣等定恪尽职守!”
文臣们一看,虽然心有不满,但也拜了下去。
王忠看大臣们拜完了,又拿出一份诏书,继续读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膺昊命,君临寰宇,惟念“治国以教化为先,安民以衣食为本”。今特颁两策,一弘文教,一厚民生,务使天下咸蒙其泽,共臻隆平之治。
其一,广设官学以开民智。
自即日起,诸州府、郡县皆须于城邑要地设立“惠民官学”,无论士农工商、贫富老幼,凡愿习经史、明礼义者,悉听入学…愿天下寒素之子,皆能执经问难;垂髫白首之辈,咸得闻道修身,庶几风化大行,邦本益固。
其二,劝课农桑以拓膏壤。
迩来中原地广,尚有荒田未垦,膏腴之土,弃于草莱,深为可惜。着令天下百姓,凡有能垦辟荒田者,所开之地即为永业,永不加赋,且三年之内,官府贷给耕牛、种子,免其徭役…夫稼穑者,国之基也,望万民勠力,变荒野为良田,使仓廪充实,衣食有余,共享太平之福。
朕以仁心治天下,设官学而破门阀之限,开荒田而除赋税之忧,皆欲使黎庶无冻馁之苦、有向学之途。
尔等官吏须仰体朕意,实心任事,毋得阳奉阴违、从中渔利;天下百姓当各安其业,共襄盛举。有司若违诏扰民,定当严惩不贷;百姓若勤勉有成,必膺褒奖之荣。
钦此!
仁和八年冬月二十四日”
“陛下圣明!”这一次文武百官都一同下拜,对他们来说,这事对他们没有坏处,还有好处。
王忠又拿出第三份诏书,唱道:“崇九,吴名上殿接旨!”
重九和无名早就等在殿外了,此时听到王忠的声音,赶紧进殿,跪下接旨,这也是昨天长歌和重九商量好的。
“草民接旨!”
王忠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荷天眷命,君临万邦,惟念农桑者国之根本,典籍者文之魂魄,必得贤能之士以专其责,方能弼亮天工、泽被黎元。今特颁纶命,以昭官守:
其一,擢崇九为少司农,主掌粮种研育。
崇九久习农学,深谙稼穑之要,着即拜少司农,位列九卿,协理户部农事…尔其懋昭乃职,使仓廪充盈,百姓无饥,方不负朕寄望。
其二,授吴名为秘书监编修,典掌典籍注解。
吴名博通经史,淹贯群书,着即入中书省秘书监,授编修一职,专司“崇文兴教,考镜源流”…尔当潜心典籍,勿务虚华,若能垂范后学,朕必旌表;若敷衍塞责,致典籍讹谬,定加惩处。
夫农者,生民之命;文者,国运之脉。尔等须各竭忠悃,共襄盛举,勿以职微而懈其心,勿以任重而怯其力。
钦此!
仁和八年冬月二十四日”
长歌登基的第一次大朝会一口气颁布了三份诏书,开武举,设军校,考百官,建官学,重农事,兴教化,后世称这三道诏书为“昭明三诏”,也奠定了昭明盛世的基础。
随后,王忠又把朝会时间、奏折格式等改革都说了一遍,总之,这第一次大朝会,长歌和百官几乎都没怎么说过话,长歌只说了几个“宣”字,百官只说了几句“陛下圣明”,这次朝会从头说到尾的,只有王忠一人,简直成了他的主场。
散朝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说话,但心里都明白了一件事,小皇帝很强势,不是一般的强势,他要的是我觉得,不是你们觉得。
大朝会过后,长歌的四位伴读也定了下来,穆家的穆轲,赵家的嫡孙赵阔,贺家的长孙贺赞,还有中书舍人孔家的孔惠德,四人中两文两武,年龄最大的是贺赞,今年12岁,最小的是赵家的赵阔,今年8岁,其他两人都是10岁。
穆瑾萱还特意召见了四人,作为太后,儿子的伴读她肯定要亲眼看一看的,不然也不放心。
看这四个孩子都是老实本分的,也就放了心,给他们赏赐了一些文房四宝啥的,就让他们走了。
四人对长歌都不熟悉,包括穆轲这个表哥也一样。
只是在后来的学习中,四人很快就被长歌打击的快自闭了,学文比不上,学武更是碾压。
穆轲回家后都哭了。
穆铉:“你哭啥?在宫里受委屈了?”
穆轲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只顾着摇头。
穆铉本就是不是个有耐心的糙汉子,看儿子这副蠢样,都要上手了。
被穆铮给拦了下来。
“轲,你怎么了?既然不是受委屈了,那总有个原因吧?”
穆轲红着眼睛说道:“三叔,能不能让你家的穆轶去做伴读?我太笨了。”
穆铮:“你学不会?”
穆轲:“也不是学不会,是陛下太厉害了,我觉得我学武已经很厉害了,可跟陛下一比,他一只手就把我打趴下了,人都没挪地方,我太笨了。”
穆铮想说:你跟变态比什么?跟正常人比不行吗?
可这话穆铮敢说吗?他不敢,只好换了一种说法。
“轲,有些人就是天生奇才,就像陛下,你想想,他要是普通人,怎么能让神龙降世呢?对不对,你跟其他人比就行了,有些人咱们注定就是比不过的,明白吗?”
穆铮挺同情侄子的,看看,都被打击哭了。
这样的对话也在其他的三人家中上演,总之就一句话,别跟变态比,咱们比不过。
第二天,四个小伙伴在家里毒鸡汤的教导下,又气宇轩昂的出现在了宫中。
转眼就是昭明元年的岁旦,也就是春节。
这一年的宴会,长歌是扶着穆瑾萱一起来的,穆瑾萱如今是后宫中名副其实的老大,没有糟心的算计,除了奉承就是讨好,穆瑾萱觉得,这才是她想过的日子。
昭明元年,重九去了皇庄,无名去了工坊,军校开始施工,各州府的官学也开始陆续招收学子,想考武举的人,也在默默的筹备。
武举和文举一样,除了考试内容不同,流程都是一样的,县、府、院、乡会、殿试,一层层的选拔。
仅仅这一过程就要三年,有这三年的时间缓冲,后续的事情,长歌也就不担心文举不成功了。
长歌也做好了努力奋斗的准备,尤其是从昭明元年开始,简直就跟得罪老天爷了一样。
从原主的记忆里得知,昭明元年大旱,昭明二年蝗灾,昭明二年冬天雪灾,昭明三年洪灾。
直到昭明四年开始,才好转,这简直就是哀神附体一样,长歌总觉得那些文臣世家会借此机会干点啥,不然真不是他们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