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远在宫里待了半天多,还陪着长歌吃了一顿饭,下午才出宫。
回到府里,就开始思索长歌的意图,虽然穆家如今备受皇恩,可也要为以后考虑,没有哪个家族可以长盛不衰,总要为以后铺路。
晚上,穆远把穆铉穆铮,还有穆钺的长子穆轩,穆铉的长子穆轲一起叫到了书房。
“爹,可是陛下有旨意?”穆铮知道今天老爹被叫进宫了,对于长歌,穆铮是既欣赏又怕,这个大外甥的心机太深,不愧是皇室中的孩子,从小就是心眼子一堆。
“陛下想开科举。”穆远把今天在宫里谈的,简单的跟众人说了一遍。
穆铮听完就倒吸了一口凉气,说道:“陛下好魄力!真不愧是皇家长大的,就这心机,想不成功都难!爹,咱们穆家的后辈,不能只练武了,也要学文。
以后想入朝堂,科举便是唯一的出路,这兵权,陛下早晚要收回去,咱们穆家也要换一换思路了,不能只盯着军权和军队,也要往文臣的路子上靠了。
好在还来的及,从现在开始,必须要学习四书五经这类的典籍了。
我想,科举之后,陛下怕是就要收拾那些世家了,倒时候,就会空出来很多职位,这样也能凭本事做官,而不是靠祖上萌荫。
咱们本就是外戚,陛下亲近我们,可以后呢?谁知道会如何?再强大的家族,也要后辈努力才行。”
穆轩赞同的点了点头,他是穆家的长孙,倒是可以继承爵位,可他也是有弟弟的,陛下此举,倒是给了不能承爵的子弟一条出路。
穆铉和穆轲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科举是好事啊,他们都知道,自家是武将,考武举就行了,考文举的话,有必要吗?
穆远和穆铮一看这父子俩那清澈的眼神,就不由的头疼,二哥性子直,二哥家的侄子也不遑多让,这爷俩还真是一样。
穆远看向穆轲,十岁的孩子,已有五尺的身高,不得不说,这个孙子虽然脑子直了些,但确是个练武的好材料,锻体术更是孙辈中的佼佼者,还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穆远说道:“轲,你也十岁了,陛下如今要选伴读,爷爷打算让你去,你到了陛下身边,多学多看少多嘴,凡事听陛下的就行,懂了吗?还有,待在陛下身边,也要保护他的安全,陛下在,穆家安,你要牢牢记住这句话。”
穆轲点点头,他虽然脑子直,但不代表傻,在家听爷爷的,到了宫里就听表弟的,准没错。
这也是穆远给二房找的出路,他只有三儿一女,三个儿子中,只有老二穆铉是个直性子,要不是这次陛下夺位,他这辈子也当不上侯爷,几辈之后,也就沦为普通的旁支了,不得不说,傻人有傻福了。
剩下的老三就不说了,那是穆家的脑力担当,数他心眼子多,难怪陛下会找他合作,聪明人都喜欢跟聪明人打交道。
老大穆钺虽不在京城,但心眼子也不差,是所有儿子中最像自己的,有世袭罔替的国公爵位,不用担心他的未来。
穆远又看向穆铮,说道:“老三,年底你大哥回京述职,爹打算分家,你们俩如今都有爵位了,再住在一起就不合适了,老二一脉,脑子都不行,就让他们继续走武将的路子吧,至于你和老大,还是要往文臣上想一想吧。”
穆铮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让二哥一脉学文,确实有些难为他们了,就没那个脑子。
“等侯府修建好,我们就搬出去,正好趁此机会分家,爹以为如何?”
穆远点点头,表示同意,穆铉看看老爹,又看看老弟,也点点头,只要跟着老三走就行,他脑子好使。
很快大朝会就来临了,作为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百官都非常重视,除了穆家,他们对这位新皇都知之甚少。
长歌来到这个世界一直很低调,宴会也是参加的少,长歌的性格,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不过从轩辕仁的丧礼来看,这位小皇帝,肯定不是个省油的灯就是了。
“陛下驾到!百官早朝!”喊话的是王忠,长歌把他留下了,元宝太小,对宫里的事知道的不多,但王忠可算的上三朝的老人了,宫里的事,就没有他不知道的,留下他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还有就是王忠这人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的本分,即便轩辕仁活着的时候,他明知道轩辕仁会废后,还是对穆瑾萱很尊重,从不会趾高气昂,对长歌也是如此,留个聪明人在身边,正好可以带一带元宝。
元宝现在除了跟着王忠学习,就是照顾敖丙,这对元宝来说,也是天大的殊荣了,做的还挺起劲儿的。
“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长歌坐在御座之上,看着下面跪拜的众人,抬手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百官起身,位列两旁,左文右武。
“宣旨!”长歌对王忠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昊天之祚,御极临民,惟念文以经国、武以安邦,二者不可偏废。今值昭明新元,万象维新,为广纳将才、整肃官纪,特颁诏如下,以垂永制。
其一,开武举以遴俊杰。
自昭明元年始,着兵部每三年开科取武,遍召天下善骑射、通韬略、明兵法之士。凡州府举子,经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校,中第者赐“武进士”出身,即刻入皇家军事学院研习,学制三载。武举事宜,由兵部尚书总领,御史台监试,务使四海英才咸集于廷,无有遗落。
其二,立军校以储将材。
敕建“天威御军校”,以为国家军事根本。朕亲任军校院长,太尉充任副院长,总领教阅之事。
军校课程分“韬略”“骑射”“器械”“战阵”四科,延请宿将名帅、饱学之士为教谕,令武举中举者于校内精研兵书、熟习战阵、磨砺体魄。
三年学成,经军校考核优异者,授禁军校尉、边镇千总等职;中平者补卫所武官;虽合格而未显长者,留任预备,待日后差遣。军校一应规制,着太尉会同兵部、国子监速议详奏,毋得懈怠。
其三,严考课以肃官常。
百官乃国之栋梁,若庸劣在位、渎职殃民,必致纪纲弛坏。着御史台依“德能勤绩”四端,制定《百官考课法》:
凡在京及地方官员,每年岁末由御史分赴各衙署考校,按上、中、下三等定评。初考下等者,着吏部诫勉;再考下等者,降职三级;三考下等或有贪腐、荒政等情者,即行罢黜,永不录用。
考核过程须明查秋毫,毋纵毋枉,若御史循私,同罪论处。考课细则,限月内具奏,颁行天下。
朕亲掌军校,非为崇武,实欲强干弱枝、固我金汤;严核百官,非为苛察,实欲澄叙官方、惠养黎元。
尔等当体朕苦心,各守其职:武臣须精研兵略,文臣须勤修政德,共襄太平之基。若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者,必加严惩,勿谓言之不预!
钦此!
仁和八年冬月二十四日”
此诏一出,百官们心思各异,武将自然是开心的,陛下重视武将,说明他们有用武之地,文官们则明白了,陛下这是要整顿吏治,看来,要小心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