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其二》杜甫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词语释义
- 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阑,阑珊,将尽;伏,连绵不断。
- 四海八荒:泛指天下。
- 去马来牛:出自《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里形容秋雨之大,水势浩渺,牛马难辨。
- 禾头生耳:雨水过多,禾头长出芽蘖,蜷曲像耳朵一样。
- 衾裯(qin chou):指被子和短衣,泛指衣物。
诗歌解析
- 首联:渲染压抑氛围
-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描绘了秋雨连绵不绝,整个天下都被同一片阴云笼罩的景象。诗人用“纷纷”突出秋雨的密集,“同一云”强调阴云的广袤,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暗示当时社会环境的昏暗和压抑。
- 颔联:隐喻社会乱象
-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化用典故,秋雨使水势浩大,让人无法分辨牛马,又以泾水和渭水本应清浊分明,却在此时难以区分,来隐喻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混乱局面。诗人以自然现象的混乱来影射社会秩序的紊乱,表达了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无奈。
- 颈联:关注民生疾苦
-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直接描写了秋雨对庄稼造成的严重破坏。禾苗因雨水过多长出“耳朵”(芽蘖),黍穗也因长期淋雨而变黑腐烂。而在这种情况下,却听不到有关农夫田妇的任何消息,暗示农民在灾荒中的悲惨处境,他们可能流离失所,或者陷入绝境,体现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尾联:揭示社会不公
-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描写了城中米价飞涨,一斗米竟可以换取衣物的现象。人们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交易,哪里还会去考虑米和衣物是否等值。这一方面反映了灾荒导致物价失衡,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凸显出百姓在困境中的无奈与艰难。
诗歌主旨
《秋雨叹其二》通过描写秋雨造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天宝末年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民生疾苦的现实。诗人借景抒情,以秋雨为线索,将自然灾难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表达了对社会乱象的批判、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秋雨叹其二》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连,为理解该诗提供了关键线索:
气候异常:天宝十三载(754 年)秋季,长安地区遭遇长时间的秋雨,雨势连绵不绝,持续六十余日。这种极端的气候状况不仅打乱了正常的自然节奏,更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造成毁灭性打击,成为诗歌创作的直接诱因。诗中的“阑风伏雨秋纷纷”,生动描绘出秋雨不停的景象,体现出气候异常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农业受损:长时间降雨致使农田被淹,庄稼严重受损。“禾头生耳黍穗黑”形象展现出雨水浸泡下,禾黍变质腐烂的场景。农业是古代社会的根基,庄稼歉收意味着百姓面临饥荒,这使杜甫对农民的命运忧心忡忡,促使他在诗中反映这一严峻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社会动荡:灾荒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诗中“城中斗米换衾裯”描绘了米价飙升,百姓生活物资交换严重失衡的状况。社会秩序因灾荒陷入混乱,人们在生存边缘挣扎,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激发了杜甫的创作冲动,促使他以诗歌揭示社会疮痍。
政治腐败:当时唐玄宗怠于政事,杨国忠专权。面对严重灾情,杨国忠为维护自身权势,粉饰太平,隐瞒不报,导致救灾措施无法有效实施。这种政治上的腐败黑暗,让杜甫深感愤慨。他虽无法直接抨击时政,却通过诗歌委婉表达对统治阶层不作为、乱作为的批判,如诗中借自然现象隐喻社会黑白颠倒,暗示政治的腐朽。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天宝十三载特殊的创作背景,使《秋雨叹其二》饱含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创作背景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加重对民生疾苦的悲悯:长期的秋雨导致庄稼损毁,农民生活陷入绝境。这种残酷现实让杜甫对民生的悲悯之情愈发浓烈。“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因深知灾荒对农民的沉重打击,诗人以质朴语言描绘庄稼受灾惨状,对农民去向的担忧溢于言表,深刻体现对底层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强化对社会混乱的忧虑:雨灾致使社会秩序紊乱,黑白颠倒、贤愚不分。“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借水势浩大难辨牛马及泾渭不分,隐喻社会乱象。创作背景中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杜甫对国家未来深感忧虑,以自然景象的混乱,表达对社会走向的担忧,忧虑国家在混乱中迷失方向。
增添对奸佞当道的愤懑:杨国忠等权臣在灾荒时粉饰太平、隐瞒灾情,这种腐败行径引发杜甫强烈不满。创作背景中的政治黑暗,使他将愤懑融入诗中,虽未直接指责,但借对社会混乱的描写,如物价失衡等现象,暗示奸佞当道对国家和百姓的伤害,表达对其不作为、乱作为的批判与愤慨。
加深自身无奈与悲哀:杜甫胸怀大志,渴望济世却仕途不顺,在目睹灾荒与社会乱象时无力改变。创作背景中个人的困境与社会的艰难,让他“堂上书生空白头”的无奈与悲哀加深。面对民生疾苦、社会混乱,自己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这种无力感使诗歌充满无奈与悲哀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