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器三年春正月,拉萨河谷的坚冰尚未消融,朱载钧收到来自乌斯藏的密报:帕竹政权的大司徒强曲坚赞在泽当寺宣称「工器文殊菩萨现世,将以齿轮为经,铅铃为幡,度化雪域」。朱厚照看着密报轻笑:「当年格鲁派用《甘珠尔》治心,如今咱们用《工器律》治生——传旨,赐强曲坚赞『工器都护』印,附蒸汽磨坊图纸。」三月,工器卫所的「雪域驼队」抵达帕竹都城乃东。为首的工器监生展开熟铁铸造的「工器文殊像」——菩萨左手持算珠,右手握齿轮,背光为十二地支齿轮环。强曲坚赞抚摸像身的防雪涂层(橡胶树汁混合酥油),忽然落泪:「此像与我梦中所见无二!」原来,杨宗庆早已通过茶马商队,将工器元素融入当地活佛预言,此刻不过顺势而为。
青禾率领的工器勘测队在雅鲁藏布江畔埋下铅瓮,敲击铜棒后,铅铃共鸣声在峡谷间回荡。「频率骤降处,必有矿脉。」她指着拆分机纸卷上的波纹,命匠人用牛力驱动「工器洛阳铲」。果然,三丈下挖出露天铜矿,匠人立刻用熟铁模具铸起「工器采矿亭」,亭内蒸汽动力的矿石粉碎机发出轰鸣,惊起一群雪雁。与此同时,巧妃改良的「牦牛蒸汽犁」在河谷试耕。铁犁铧刻着工禾纹与六字真言,牦牛套着橡胶护肩,拉着齿轮传动的犁具翻土。当地农奴围拢观看,当他们看见冻土被翻成细浪,不禁叩首:「这是文殊菩萨的金刚犁!」朱载钧趁机宣布:「凡愿随大明匠人学耕者,可免十年赋税。」三日之内,竟有三千农奴报名加入「工器屯田营」。
四月望日,泽当寺辩经场。格鲁派高僧诘问工器监生:「工器虽利,能度众生否?」监生展开《工器度生经》(杨慎将《天工开物》译为藏文,附佛教故事):「蒸汽磨坊可磨青稞,亦能磨去贪嗔;铅铃预警可御雪崩,亦能警示妄念。」说罢,演示铅铃阵模拟雪崩预警——敲击低音铅铃,远处雪坡的积雪竟簌簌滑落,观者皆惊。强曲坚赞趁机宣布:「大明工器,即菩萨方便法门。」他戴上巧妃特制的防雪护目镜(水晶镜片嵌珊瑚滤光片),手持刻有工禾纹的转经筒(内置微型拆分机,转动时记录诵经次数),率僧众为工器屯田营开光。朱载钧则赐给各寺「工器佛灯」——以松脂为燃料,灯芯加铅丝防风吹灭,灯罩刻工器十二圣与莲花生大师并列。
工器屯田营以「卫所-工坊-寺庙」三位一体模式在三江源展开:每五十户设一卫所,匠人教授冶铁、纺织;每千户建一蒸汽磨坊,兼作物资中转站;寺庙负责调解纠纷,同时传播工器知识。青禾设计的「青稞脱粒机」效率比传统木砻高十倍,匠人在机器顶部刻上「唵嘛呢叭咪吽」六字,既合规又亲民。某日,工器卫所突遭仁蚌巴政权袭击。明军并未反击,而是启动「声波退敌」——数百铅铃齐鸣,频率与战马嘶鸣共振,敌方坐骑受惊狂奔,反而冲乱自家阵脚。仁蚌巴首领遣使请降时,看见明军正在教农奴使用「防雹铅铃」(高频声波驱散积雨云),不禁叹服:「与其争雪域,不如学工器。」
五月,朱载钧在河州设立「工器茶马司」,用蒸汽织机生产的「工凤纹」藏毯、橡胶马具换取吐蕃良马。商队携带的「工器诊疗箱」(内置珊瑚听诊器、铅制体温计)救活许多垂危牧民,被称为「文殊医箱」。杨宗庆设计的「茶砖密码」将工器图纸藏于茶砖纹路,表面则印佛教八宝,既防走私又便于传播。屯田三年的汉人匠人娶吐蕃女子,生下的孩童能同时说汉语和藏语,腰间挂着微型铅铃(可当玩具亦可报时)。青禾记录下这些「工器家庭」的生活:「晨用蒸汽灶煮酥油茶,午用拆分机记工分,暮听铅铃诵佛号,工器与佛法,皆为日用之道。」
朱载钧实施技术收编的「三重门」策略:其一,宗教合法性,册封强曲坚赞为「工器文殊大司徒」,赐工器文殊像、转经筒拆分机,将工器技术包装为「菩萨示现」;其二,经济绑定,蒸汽磨坊、防雹铅铃等技术只授忠于大明的部族,形成「技术-赋税-保护」闭环;其三,军事威慑,工器卫所屯驻三万匠人兵,平时屯田,战时可迅速组装铅铃阵、明瞳炮,雪域各政权皆不敢轻动。
岁末,朱载钧收到强曲坚赞的密信:「仁蚌巴、止贡巴等部皆愿归附,唯噶玛噶举派仍持疑。」他望着案头的「工器度生经」修订版,忽然想起朱厚照的话:「吐蕃如酥油,需温火慢熬。」命景王将《格萨尔王传》史诗改编为「声波战歌」,用铅铃节奏吟诵,同时命巧妃制作可播放佛号的蒸汽八音盒,随商队传入噶玛噶举派领地。雪落布达拉宫时,工器屯田营的青稞已堆成金塔,蒸汽磨坊的烟囱冒出袅袅青烟,与寺院的桑烟共舞。朱载钧在《工器西陲记》写道:「昔文成公主带蚕种入藏,今朕遣匠人播工器。齿轮与转经筒同转,算珠与佛珠共数,此乃大明的真正疆域。」
技术与宗教的共生逻辑在雪域落地生根:铅铃既是声学工具,又是佛教「空谷传声」的象征;蒸汽升腾如菩萨显灵,磨坊被称为「文殊磨」;工器监生需学习简单藏语和佛教礼仪,被称为「工器比丘」。移民屯田细节亦见匠心:每户授「工器田契」,田契用藏汉双语刻于铅板,可防虫蛀;设立「工器义学」,吐蕃孩童与汉人孩童同读《工器启蒙》《藏汉工器字典》;开发「高原橡胶」,用藏地红柳汁改良橡胶树,使其适应海拔三千米气候。工器文明与雪域文化的交融,正以齿轮与佛珠共转的节奏,在世界屋脊书写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