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城上,军民们看到圭圣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顿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圭圣军!圭圣军!” 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如同一片汪洋,流淌在每一个守城军民的心中。
身着特制黑色重装钢甲的圭圣军的将士们听到这热烈的支持声,士气大振,如同一群勇猛无畏的猎豹,直指多尔衮的帅旗,丝毫没有与其他清军纠缠的意思,一路快速突进。
按理说三万清军南下,先锋越过喜峰口后绕袭墙子岭和青山关分兵两路,多尔衮领两白旗万余人从东路一路平推,后来又安排了扫荡队和南线诸队防明军援军,但是在静海城下的也有近八九千人,本该不惧怕圭圣军的,可凡大军围战,总会担心意想不到的敌军突然出现,那样会打乱阵仗。
多尔衮看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人马具装的黑色圭圣军,不同于其他明军的破烂大红鸳鸯战袄,圭圣军用黑色油毡大衣统一服装,内衬精钢全甲,连战马都有防护,既保暖又安全。
多尔衮深知圭圣军人数不多,但是战绩惊人,再加上总是怀疑圭圣军还有隐藏的队友,所以有些慌乱,又见圭圣军直奔本营,下意识的立刻下令让二百亲兵将自己重重围住。这些亲兵都是白甲精锐,个个武艺高强,忠心耿耿。他们迅速围成一个紧密的防御圈,将多尔衮护在中间,多尔衮不信圭圣军真敢鸡蛋碰石头。
圭圣军朝着多尔衮的亲兵防线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清军觉地这支明军莫不是疯了,哪有这样打仗的,顿时有些阵仗骚乱。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不断有圭圣军的将士在冲锋中落马,但他们似乎是自杀式的瞄准一处,不计死伤,依旧勇猛向前。
平日里的绝对服从性训练显示出了效果,只见一支由谭威亲领死士组成的敢死队,采用 “破剑式” 战法,相互配合如一把锐利的匕首,在亲兵的盾阵中艰难地撕开口子,随后密集的铁箭如雨点般射向多尔衮等人。
多尔衮见状怒目圆睁,大声下令:“反冲锋!给我杀出去!” 亲兵们得令,迅速展开反冲锋,在这激烈的交锋中,盾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空隙,谭威一直紧盯着战场局势,他身后的特制复合弓弓手也在等待着最佳时机。
就在某一瞬间,弓手们集中听令抓住空隙,迅速射出十支改良狙击箭,这些特制箭速度极快,威力巨大,带着尖锐的呼啸声飞向多尔衮。多尔衮反应迅速,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刀,格开了两支箭,但还是有几支箭穿透了他的身体,箭头有倒钩,连接箭杆还有放血槽,这种秘密打造的狙击箭就是死神的镰刀,碰上就死。
“噗!” 多尔衮闷哼一声,鲜血从他的口中涌出,身体重重地倒在地上,谭威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激动得大叫起来:“老子逆天改命啦!” 周围的将士们虽然对谭威的话感到不解,但他们严守军纪,没有丝毫犹豫,继续与清军死战。
他们不知道多尔衮的死意味着什么,可身为当代穿越而来的谭威,他知道这就是一箭定江山呀,今后大清的半条龙脉算是断了。
清军虽然主将被杀,但他们并未退缩,依旧死战不退,得知主帅遇袭后,其他清军纷纷回援,企图将圭圣军包围。然而圭圣军的目的已经达成,他们迅速向西突围而去,这时精良的铠甲和平日里的负重训练显出效果了,圭圣军特制号声一响,全军如箭头般撕开口子直接遁去,丝毫不带犹豫的。
整个过程虽然惨烈,但实际上十分迅速,圭圣军从出现到突围也就一刻钟多,城上的军民先是被战场上的激烈厮杀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得知清军大将已死,顿时全城欢呼雀跃,这欢呼声仿佛要冲破云霄,士气大振。
于堂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去的圭圣军,不禁盛赞道:“谭将军真是英勇非凡,此番立下大功,实乃我静海之福啊!” 而一旁的王彪看着谭威再次立下赫赫战功,心中却充满了怨恨,他握紧了拳头,脸色阴沉得可怕,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甘与嫉妒。
清军主帅战死顿时群龙无首,士气大减,此时各地援军的前锋已经逼近冀东,静海城的防守又异常顽强,圭圣军还在外线不断骚扰,种种不利因素让清军陷入了绝境。在权衡利弊之后,清军几位副将决定趁夜北撤。随着清军的撤离,静海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场残酷的战争,给静海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也无形中改变了历史走向。
静海之战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圭圣军在这场战役中如同鬼魅,成为了静海百姓心中的英雄之师,然而谭威并未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他深知战争虽然结束,但军队此次实战暴露太多问题,战斗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他便一头扎进了军营,全身心地投入到军务处理之中。
于堂作为静海的地方长官,见识到了圭圣军的重要性,也明白谭威在这场战役中的关键作用,为了拉拢谭威及其麾下的圭圣军,他特意准备了丰厚的奖赏。
静海道衙院内,于堂私宴谭威,酒过三巡时机差不多了,于堂拉着谭威的胳膊似乎是推心置腹。
“谭将军,此次静海之战,全靠贵军奋勇杀敌,才得以保全静海。这是一点心意,还望将军笑纳。今后你我凭此功,定能步阶金銮,咱兄弟一定要多多扶持呀。” 于堂满脸堆笑,将奖赏清单递到谭威面前,他本就是后勤大员,借花献佛的事还是很容易做的,至于之前,那不是没有,是不想有,这军资宽裕不宽裕,于堂自己说的算。
谭威心中明白于堂的意图,他不动声色地接过清单,微微一笑,客气地说道:“于大人客气了,这都是将士们的功劳,我谭威不过是做了应尽之事,今后末将还要大人多多扶持呢。” 表面上谭威对这些奖赏欣然接受,对于堂的拉拢也是应下了,可实际上他只是虚与委蛇,谁不知道谁呢。
回到军营后,他毫不犹豫地将奖赏全部分给了军士们,不仅如此,他还自掏腰包,为在战斗中牺牲的将士家属发放抚恤金,并郑重宣布,以后每逢战事,抚恤金将成为一项固定制度。
“弟兄们为了保卫静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家人,我们绝不能亏待!” 谭威的话语掷地有声,温暖了每一位军士的心,此后圭圣军奉养遗属的规矩成了建制。
随后谭威亲自前往伤兵安置的山村,将伤兵们接回军营,看着那些受伤的将士,他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心疼。他还吩咐士兵,把缴获的无主耕牛分给那些在战争中掩护伤兵的农户。
“这些农户在危难时刻帮助了我们,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恩情。” 谭威对部下潜移默化的宣扬军民鱼水情,这个在乱世很重要,圭圣军要把名声在百姓间传开,为以后的人民战争打基础。
可圭圣军毕竟成军时间较短,许多后勤保障体系还未完善,尤其是后勤辎重和野战救护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大战过后,军营里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严重。于堂虽然派来了医官,但人数稀少,且医术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一困境,谭威心急如焚,伤兵们的救治刻不容缓。于是他在静海城内张贴了招贤榜,广纳懂得医术之人。
谭威曾学过一些简单的战场救护知识,在查看伤兵的救治情况时,他发现了诸多问题,有的医官毫无消毒概念,伤口处理不当,导致感染风险大增;有的止血方法错误,不仅没能有效止血,反而加重了伤势;还有的随意搬动骨折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亲自上手,他一边操作,一边对手下的士兵们说道:“记住,止血处要定时解开查看,不然会导致肢体坏死;骨折的病人,一定要用木板固定,防止错位。” 遇到出血严重的情况,他甚至用上了烧红的铁器止血,虽然手段略显残酷,但在这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也是无奈之举。
这天谭威正在给一名前臂骨折的伤员做固定,他动作娴熟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将木板固定在伤员的手臂上。就在他即将完成固定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兴奋地喊道:“将军,好消息!有人揭榜了!” 谭威顿时大喜,连忙吩咐张龙去请接榜者,待他处理完伤员,也走出帐外。